返回首页

中国各个时期青铜鼎特点?

108 2024-02-06 01:53 admin

一、中国各个时期青铜鼎特点?

作者:天涯@yletpkki

第五章 青铜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前4000-1600年的齐家文化,除了青铜刀之外,还有青铜镜,青铜斧,青铜矛等,种类多了起来,兵器、工具为主要部分;

前1735-1530年的二里头文化,有青铜爵,青铜鼎,青铜铃,镶嵌绿松石饕餮纹青铜牌饰,生活用器多了起来,而且具有了礼器的元素;

前1600年开始的商代,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铸造了世界最大的青铜鼎,拥有众多造型、纹饰和做工都达到一流的青铜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地位已经确立;

前1046年开始的周朝,青铜器成为地位和财富的标志与象征,在商代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以东周曾侯乙墓青铜器为最高峰,除此之外,还发明了青铜器错金银技术,使青铜器极尽华美;

前221-206年的秦帝国虽然历史短暂,但是秦皇陵青铜马车的出土标志着青铜器达到了技术的顶峰,秦兵马俑的青铜铍还有了镀铬防锈技术,秦青铜器还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这两项技术领先世界2000多年。

从夏代二里头到商代中期晚期,青铜器制作阶段性进步明显,一步一脚印:

现在有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在更早的大溪三期文化和油子岭文化就有了青铜冶炼,冶炼遗存不晚于公元前3800年;而河西地区西城驿文化早期冶炼遗存的年代上限为公元前2200年左右,比长江流域要晚;青铜冶炼技术是中华本土起源并发展的。

图一、1─2. 河西走廊西城驿文化炉渣;3. 炉内附渣扫描电镜观测(摘《考古与文物》),红圈为研究者标出的Cu2O废料(表明铜的提炼未干净,技术稍差)。

西城驿文化炉渣;3. 炉内附渣扫描电镜观测(摘《考古与文物》),红圈为研究者标出的Cu2O废料。

图二、湖北大路铺遗址早期遗存的炉渣和矿渣:炉渣03ET2407⑧:13(含铜0.04%);炉渣03ET2507⑧:3(含铜0,表明提炼很干净,技术成熟)

图二、大路铺遗址早期遗存的炉渣和矿渣:炉渣03ET2407⑧:13(含铜0.04%);炉渣03ET2507⑧:3(含铜0

图三:1. 大路铺锡铅铜片03ET2307⑦:13(1.3*0.7*0.2~0.3 cm,Cu 19.84%, Pb 2

图三:1. 大路铺锡铅铜片03ET2307⑦:13(1.3*0.7*0.2~0.3 cm,Cu 19.84%, Pb 2

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用途分:礼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器、车马器等八类。

下图列举的是部分礼器类型:

每一种类的青铜器都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又有各自的鲜明特色,比如青铜觥,下图列举的是部分青铜觥觥盖头部的造型,绝无雷同,充满灵气:

猫头鹰(鸮)在商代备受喜爱推崇,人们把鸮纹装饰在众多的青铜器上,有的甚至就以鸮作为青铜器的造型,下图列举的是部分鸮纹鸮造型的青铜器:

青铜的的丰富造型可以从壶这个贯穿于青铜时代始终的用器中看出来。年代区分大致可以从壶的提手去看,从商代的贯耳壶,到西周的龙首带环壶,到春秋的龙耳壶,再到战国的兽首衔环壶,还有提梁壶提链壶,几乎每种类型都有方圆两种,纹饰造型充满时代特征,从商代的兽面纹到西周的十字纹,波曲纹,龙纹,宴乐攻战纹,几何纹,壶一般有盖,盖的造型也是充满变化,有莲瓣纹,立鸟纹;制作工艺有铸造的,有铸造后镶嵌的,还有错金银的,鎏金的。

据说6000年前两河流域开始了青铜时代(甚至说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来自西亚),青铜时代的“古埃及”还建造了巨大无朋的金字塔,还有地中海沿岸的其他文明,它们的青铜器如此丰富的成系统的遗存吗?

5.1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好多器型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比如觚,新石器时代有陶觚,蛋壳陶杯;

  觯,大溪文化有陶筒形器;

  簋,大溪文化有陶簋;

  鼎,扁足鼎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鱼鳍形扁足鼎,圆鼎也是早已有之,各地都有;

  卣和壶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的漆木筒;

  至于盉和鬲,新石器陶器时代早已有的造型,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

  这说明,中国的文化有根有源,传承有序的。地中海沿岸的三古四古青铜器,有这么清晰的传承脉络吗?

5.2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绝大多数种类的器型都有方有圆,这一传统,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不同的青铜器之间是组合使用的,成套成系列的,比如鼎和簋,盘和匜,尊和卣;同一种类也会成对组合,比如壶,卣,敦,簠;鼎的组合可多至九个,一套编钟的组合则多至六十五件。

地中海沿岸则极少看见组合出现的青铜器,这是为什么呢?

5.3

中国的青铜器,有一千多年前出土记录在宋代的考古书籍上流传到现在的青铜鼎青铜盘,有出现在明代绘画中的青铜簋;有众多的考古出土现场图片;有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陶范,铸造遗址,矿山遗址采矿工具冶炼矿渣;还有商代铅锭,重要的青铜铸造添加剂之一。更重要的是有不同种类青铜器的配方,在春秋战国之交成书的《考工记》记载了六种配方:“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关于鉴燧之齐,汉代郑玄注:‘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鉴亦镜也。凡金多锡,则刀白且明也。”言铜镜中含锡多,则镜面光亮。

学者对出土青铜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考工记的记载基本上是可靠的:

①钟鼎与斧斤之齐,与第一种铜锡配比接近。

②戟戈、削杀矢、鉴燧之齐,与第二种铜锡配比接近。

③大刃(剑)之齐,则两种解释含锡量均偏高。

④鉴燧之齐的金锡半,以第二种锡占33%比较合适。

所有这些,反映了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和成熟。

所有这些,地中海沿岸三古四古都有哪些?

地中海沿岸古代没有青铜合金配方,可欧洲中世纪有“炼金术”,资料说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可我们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就已经有了不同用途青铜器的合金配方记载,不同比例的铜锡铅合金铸造的青铜器性能各自不同,但都满足了人们对该类用器的目标要求,这表明古人对金属元素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西方中世纪的瞎蒙的炼金术高明多了,但年代则早了一千多年,为什么不是现代化学的源头?

---+---

百科:

炼金术(Alchemy)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主要目标是将贱金属转变为贵金属,尤其是黄金。后来又发展出不同的研究,比如制造万能药(例如阿佐特),寻获贤者之石以及创造人造人(Homunculus)。

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现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炼金术在一个复杂网络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曾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波斯、印度、中国、日本、朝鲜、古希腊和罗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后在欧洲存在直至19世纪。

在赫耳墨斯主义中,炼金术与占星术(Astrology)、神通术(Theurgy)等一起例为"全宇宙三大智慧",它们由一位名为"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Hermes Trismegistus)"的传说人物开创,所以他被看作是炼金术师的始祖。

流传有序的青铜器

出土现场

商周时期陶范,铸铜遗址,矿山遗址,矿山出土文物,以及殷墟铅锭(青铜器铸造重要原料)

 考古发现的江西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是目前世界上开采年代最早的铜矿山,三千三百多年前:

  中国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不但有丰富精美的青铜器文物,有采矿遗址,还有铸造遗址。

★商代的铸铜遗址,现在发现了至少六个,五个在安阳殷墟,一个在安徽铜陵:

  商代中期铸铜遗址一个:

★中商时期都城遗址洹北商城,洹北商城遗址位于北关区彰北街道办事处韩王度村东部。

  商代晚期铸铜遗址一个:

1.殷墟孝民屯铸铜遗址

2.苗圃北地铸铜遗址

3.安阳县辛店铸铜遗址

4.任家庄南地铸铜遗址

★安徽铜陵师姑墩夏商时期遗址,师姑墩遗址是皖江南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址,在这里发现的陶范(陶质铸铜模具)等珍贵文物,也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铸铜痕迹,很可能将证明“铜都”先民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握铸造青铜器的技术。

  三古四古都有自己的青铜时代,钎焊法比中国还早2200年,它们的铸造遗址在哪里?

  任家庄南地铸铜遗址和殷墟孝民屯铸铜遗址的部分资料图片:

古代矿井相关资料

三千年前的“高科技”:河南安阳发现商周时期鼓风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2015年在中商时期都城遗址洹北商城考古发掘时,发现商周时期铸铜生产的专用熔铜工具——鼓风嘴等遗物,为寻找洹北商城的铸造青铜礼器作坊、进一步确定洹北商城的都城遗迹性质提供了新证据。

“我们在这次发掘中发现了六件考古学中称作鼓风嘴的器物,这些器物表明这儿应该是铸铜遗址。”据考古人员向记者介绍,这6件陶质鼓风嘴长约5厘米,鼓风嘴一端与皮囊连接,用于往窑炉里鼓风输氧,以使燃料加速燃烧增加炉温。”

 古代青铜器铸造必不可少的陶范,是泥巴做成的,可能有些人没想到,这陶范的泥巴也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品。为了铸造出精美器具,陶范必须足够坚韧,耐高温,不龟裂,泥质越细腻越好。检测结果也表明,陶范并不是普通的泥巴。

  相关资料说:殷墟陶范采用当地的粘土,经淘洗、练泥、陈腐的工序进行处理,并添加河砂、蚌粉(或其它硅酸盐物质)、植物质等羼和料,主要是为增加陶范的耐热急变性能,改善铸造性能。相比而言,芯中含更多羼和料,以具有更好的耐热度和溃散性。陶范添加的羼和料的数量多于陶器,这可能与铸造性能的要求有关。

  陶范的分型面上有刷涂红色细泥浆或者烟熏的现象,可能是为提高表面质量所采取的举措。

  这样的高科技泥巴,三古四古的在哪里?

  出土的商代陶范

夏商周时期的坩埚、竖炉

早期的铜冶炼中,使用坩埚炉来进行反应。在郑州二里头文化(夏)和安阳殷墟(商)都有发现类似的坩埚,称为“大口尊”或“将军盔”,这种坩埚最初由红陶或黑陶烧制,后演变成由铜质的容器为胎,外部敷上草拌泥,将铜矿石和木炭放入其中,点燃并鼓风,就可以进行冶炼。这种坩埚或大或小,高30厘米左右,直径30厘米至80厘米不等,一次约能熔铜10公斤左右。它的出现降低了熔铜的难度,但由于不能连续操作,必须“一锅一锅“冶炼,在当时已经是领先世界的了,当然相对来说生产效率十分有限。

可喜的是,在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发掘出了冶炼区中的数座春秋炼铜竖炉残迹,以及炉壁、粗铜、矿石、炉渣、木炭、耐火材料和铜锭等,发现了古人另一种不同的冶炼方式。由于遗址残缺不全,而且炉基在地表以下,这种竖炉曾一度无法复原,随着对中外文献的比读和对勘察的深入,如今有了比较准确的还原。竖炉由炉身、炉缸和炉基组成,高2米以上,外形和今天的炼铁高炉很像似,工艺也多有类似,可见其对炼铁工艺的影响深远。其中有几处设计别出匠心,非常超前。

风口:由于温度的要求,自然通风在铜的冶炼中不复可能,需要人力鼓风。汉代有画像石描绘的炼铁工艺中,采用了类似鼓风皮囊的形象,推测铜绿山铜冶炼可能也是此制式,或许更原始一些。问题在于多数炉缸已经损坏,不可知道是一侧鼓风还是两侧鼓风。对汉代炼铁来说,那钟高炉容积很大,炉缸会在两侧开两个风口,但以铜绿山的竖炉容积看,单侧鼓风提供的风量也是足够的。不过为了使炉料均匀接触气体,并增加反应速度,双侧鼓风应当是合理的。

金门:排出铜液和铜渣的小孔,冶炼时先出铜液,后出铜渣,因为铜渣的密度比铜液小。金门的设计使得竖炉得以区分坩埚,它可以连续加料,间断出铜液和铜渣,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金门比炉底要高一些,所以会有一些铜液不能从金门排出,在考古发现中,确实有炉底发现滞留的积铜。从金门排出后,铜液注入陶瓷模具,铸成形状相对统一的圆形铜锭,这样便于验收和运送。

竖炉的产生,使得大规模铸造青铜器成为可能,据估计,仅从铜绿山炼制的红铜就有四万吨左右。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来说,这也促进了冶铁的发展,并对铁器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这些,都是古代中国金属冶炼独立产生、发展完善而且技术超前的证据。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以及先人们的智慧:

  五行说“土生金”,《天工开物》,讲铸造的时候,说“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亦犹是焉。”看到这里的时候,真是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以及老祖宗的智慧。

  金属矿石深埋土中,古代冶炼铸造需要陶模,需要坩埚,这些不就是土生金最好的例证吗?

那些说五行说不科学的,不妨”科学“地解释一下冶炼金属用土制坩埚的事情。

金属冶炼铸造以及青铜器给中华文化留下很多成语:铸造 ,陶冶,爵位,加官进爵 ,至尊,尊崇,尊敬 ,问鼎中原 一言九鼎 ,鼎立,鼎力,鼎足 ,钟鸣鼎食,九大簋 ···这些,所谓的青铜冶炼发源地西亚有吗?

5.4

中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从商代开始就有文物收藏了。以后历代都有前朝文物出土,西周墓地出土了红山文化玉猪龙、云纹玉佩,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西周的凤纹卣,《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时宫中“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 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宋代开始有了专门的考古收藏著作,著作中收录的藏品有的流传至今;绘画中不少品鉴古董场面,还有文物交易场面。

所有这些,地中海沿岸有吗?

墓葬中出土的前朝文物,以玉器为多,青铜器很少,因为青铜器很多时候改铸了

古画中不少鉴赏文物和文物市场情景

古画中文物爱好者与藏品“合影”

5.5

古代是等级社会,制度森严,往往会在各个方面有所体现。中国古代,除了斧钺代表军权王权以外,还有列鼎制,自王以下各级诸侯等次各自有所差别,生前死后都不可以僭越,这在史籍记载很多,出土文物也有很多。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但是,“古埃及”的绘画中没有这个方面的差别,法老与平民之间应该还有很多个不同级次的人,但事实上好像只有法老与平民最多加上奴隶三种人。表现等级地位的标志性文物更是没有。【古埃及壁画没有官民差别,为什么?】

  按说“古埃及”也是能“建造了”金字塔的,拥有很多金属资源不在话下,为何他们就不用一些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呢?要知道用丰富的资源显摆身份的做法至今还有啊。

你说“古埃及”四五千年时间了,那些个法老、官员们为何就不搞一套这样的制度出来明尊卑,别上下,分贵贱呢?要说人人平等,可直到现在包括英美在内世界各国的军队还是有军衔制、层级分明呢。

5.6

资料都说,中国的青铜技术是“西来的”,铸铁技术也是“西来的”,两河流域是“青铜发源地”,古埃及用青铜工具建造了金字塔。可是这两地发掘了那么多君主墓葬,为何都没有什么像样的青铜器出土呢?从“乌尔王陵”的金饰以及埃及金字塔、帝王谷的墓葬看,这两地也是有厚葬传统的,为何当时的君主就不用青铜器陪葬呢?对比中国两周期间的小诸侯国曾国,叶家山西周时期曾侯墓地以及随州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这才是青铜时代君主的应有做派吧?

叶家山曾侯墓地

曾侯乙出土青铜器

“古埃及”图坦卡蒙墓室,大约与之同期的妇好墓地(摆设的是复制品)

曾(随)国,只不过是两周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中小诸侯国而已

曾国如何会跟随国划等号,这也是费了很多周折的,最终还是自出土文物中找到证据。叶家山曾侯墓地“曾孙邵”墓中出土的“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有力地证明了曾国就是随国:

顺便看看青铜器中可见历史上的世家大族

虽说旧时王谢堂前燕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可是,古代的世家大族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比一般的要多要深,历史的记录也丰富些,这是客观事实。

西周诸侯晋国公族的一支荀氏,战国时有荀子,东汉荀淑,为荀子第十一世孙,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荀淑的孙子荀彧、从曾孙荀攸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而荀氏在一开始的时候,已经分出了中行氏、智氏,这两家都属于晋国六卿之列;

战国初期陈国的一支,入齐成为田氏,最终完成田氏代齐夺取姜太公一脉的政权,田氏人物众多,齐国灭后,秦汉交替期间,田氏一族在齐鲁大地还是呼风唤雨,几乎可以说是非田氏不王,汉初有田叔,汉末有田丰•••

姜太公的一支崔氏,春秋时有崔杼,后分为两支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直到唐朝,崔氏仍为百姓之首;

山西闻喜裴氏,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历史上59位大将军,59位宰相;当代将军11人;

西汉《史记》有《世家》三十篇,即记载了三十多个大族。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发现商代有“亚丑”一族,商周有“作册”一族,两周有曾氏一族

••••

有国才有家,有国就有家。既然有文明古国,就应该有名门望族。既然称得上文明古国了,这些应该是标配。

问题来了,“古埃及”四千多年,“苏美尔”两千多年,“古希腊”近七百年、“古罗马”一千多年,他们都有哪些望族?有哪些望族文物?

“亚丑”青铜器

“作册”青铜器

曾侯乙祖先“曾侯”青铜器

曾侯乙部分青铜器(附曾侯乙之子曾侯丙青铜方缶)

古代世家大族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之前已经看过的车马出行、宴乐、百戏都是其中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他们的庄园庭院。

这些都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容。

不知地中海沿岸古代的地主庄园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青铜器(其实漆器陶器瓷器等所有类型的用器都这样),一是多,各式各样琳琅满目,造型丰富多彩,二是每个时期又会有自己的特征,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断代。以青铜壶为例看看:

商周时期的各种类型的的壶
西周时期橄榄形壶
西周时期的方壶
两周秦汉隋唐的扁壶
战国鹰首壶
东周时期的匏壶
东周扁壶
战国方壶

从商代到战国的青铜方壶,可以反映出先秦时代人们的冶炼铸造技术,艺术美术,数学几何水平是有多么的高:

造型美观的玉壶春瓶宋代定型,其实也可以追溯到战国的一种小众铜壶:

有人说明代的青花扁壶是受西亚影响: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伊拉克1240年代铜嵌银扁壶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永乐青花扁壶

这个资料说“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明代青花大扁壶,是受伊斯兰世界影响的作品”

我们看看古代中国的扁壶,最迟春秋时期就有了,一路发展,由铜器漆器而到瓷器,由青瓷而到青花,各种款式都有,凭什么说是西域传来的呢?

5.7

作为青铜时代的主角,青铜器文物留下了无数的时代印记,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商周青铜彝青铜卣上,我们可以知道商周宫廷建筑的大致模样,春秋伎乐屋更是当时房子的真实再现,刖人守门方鼎留下了最早的窗子实物,错金龙凤纹方案留下最早的斗拱实物;水陆攻战宴乐纹壶为我们留下先秦生活的众多场面,采桑,渔猎,攻城,舟战,宴乐,射礼,还有居室图画;我们可以通过青铜器了解当年的冶炼铸造技术,了解当年的数学几何水平,了解古人的哲学理念,了解古人的图案造像抽象艺术,了解古人的艺术创造力水平···小小一个青铜斗,就反映了天文历法在那时的深入人心,因为它就是仿照北斗形状而造的。而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那个时代的第一手文字资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是半部《史记》也不为过。

可以说,出土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哲学科技的方方面面。

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器,有这么丰富的信息吗?

青铜器上的建筑信息

宴乐狩猎纹铜壶图案

战国嵌红铜狩猎纹青铜鉴

意大利都灵亚洲艺术美术馆藏战国早期狩猎纹壶

体现高科技的一些青铜器

一组春秋战国时期的冰箱

 炎炎夏日,冰从何来?我们在古代的文献典籍中就能找到答案。

  《诗经·豳风·七月》中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周礼·天官·凌人》中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十二月,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凌人去凿冰,一直干到正月,并将斩获的寒冰存放到冰窖里去。

  《风俗通》中载:“积冰曰凌”,“阴通窨,地窖也”。

  冰窖在不同时期叫法不同,先秦时期称为“凌阴”、“凌室”,汉、魏、唐、宋时期称为“冰井”,明、清称之为“冰窖”。

  国家的冰务是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贵族用冰需通过“颁冰”的形式才能获得,即对冰的分配与赏赐。《夏小正·三月》有“三月,颁冰”的记载。

  我们根据宋魏了翁的《春秋左传要义》卷十中载:“颁冰之法,云食肉之禄冰皆与”及《大戴礼记》所载的“颁冰者,颁冰以授大夫也”可知,大夫以上皆可享受颁冰。

  典籍中也多有关诸侯、公卿大夫对于用冰的记载。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申叔豫夏天穿皮衣躺在冰室的冰床之上。

  《吴越春秋》则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休息食宿于冰厨。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建有冰井台,与铜雀台、金虎台并称三台。《邺中记》中载:“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青铜器中的斗,带钩,都有天上北斗的涵义:

青铜器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纹饰饕餮纹(又叫兽面纹、神面纹),其原型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湖南高庙文化白陶图案,其后六千多年前石家河文化玉神人,夏代二里头的镶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到了商周期间,在青铜器装饰上占据主流,图案千变万化,有共同特征又绝无雷同,青铜时代过去了,但这纹饰还一直延用,至今很多人家里的大门还有这个纹饰的铺首。

沿用了七千多年的纹饰图案,世上有几个?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部分龙纹,有圆雕有浮雕,变化多端,充满灵动:左上角第一个是陶寺文化早期龙纹陶盘: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种类很多,每一种类之中又饱含众多分支变种,每一个分支又有无穷的变化,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好像都不足以形容,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精美而有灵气。

下面看看夏商周青铜器都有哪些纹饰的大类:

连珠纹,网格纹,弦纹,乳钉纹,蕉叶纹,饕餮纹,龙纹,凤纹,鸮纹,蝉纹,涡纹,虎纹,象纹,牛纹,鹿纹,龟纹,鱼纹,蛇纹,波曲纹,窃曲纹,勾连云纹,勾连雷纹,绳纹,十字纹,几何纹,羽纹,人面纹,神面纹,采桑宴乐戈射水陆攻战纹,狩猎纹,····等等。

地中海沿岸有这么丰富的纹饰种类吗?事实上,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器基本是素面的,没有什么纹饰,最多是加上一些常见的符号性的图案或者文字。

古代的纹饰实在是太多太精美了:

再看看这个来自天上星象的纹饰:

从商代的铜铙到战国的玉剑玉剑珌再到唐代的镜子,它们上面的纹饰勾连云雷文,其发源确确实实是来自天上。

商代铜铙
战国玉剑珌
唐代铜镜
商代虎纹钺

专家认为,勾连云(雷)纹总体上呈T字形,表达了北斗与二十八宿的勾连关系。史记天官书中称为“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这里都是T字形纹样。全是北斗加二十八宿的象征

三星堆铜面具插在额头上的这个最形象了,小的T形是北斗,大的云纹是青龙和白虎,凸目代表观天象,表达的天文含义就是冬至夜半日月合璧,日躔角宿,參宿上中天。凸目代表日月合璧,鼻子上的云纹代表角宿,勾连云纹中间的T形纹代表北斗,最上部的云纹代表參宿。表达的天文含义就是冬至夜半日月合璧,日躔角宿,參宿上中天,(也可能是冬至黄昏天象,距今6500年)。

这商代铜钺鼻子、耳朵、第一图亚丑铜钺两侧造型图案也是三星堆铜面具鼻子上的勾连云纹的简化版

包括何尊在内的很多商周青铜器侧棱也是这个纹饰:

西周何尊
商代祖乙尊
西周鄂尊
西周鄂方彝
西周鄂卣
商代虎卣
西周青铜卣
商代铜鎛
西周铜鎛
西周铜鎛

这些来自天上星象的纹饰,地中海沿岸可有?

最高级别的纹饰是五字纹。

专家认为,五就是地中符号,X形为五字,中央都用五代表,一把手就是五个手指,洛书的五是地中符号,洛同落,天上掉下来落在地上。河图的五是天地之中符号,河是银河,天河,也是黄河,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里头的绿松石龙,网格纹鼎,都是菱格纹(五字纹):

商代的龙大多数也是菱格纹

新干大洋洲商代铜刀

商代铜簋

越王剑夫差矛也是菱格纹

勾践剑
夫差矛

战国铜器上的菱格纹(五字纹)

秦始皇陵铜马车的菱格纹

地中海沿岸包括古埃及两河流域赫梯,都没有什么典型的纹饰(文字倒是很多),古希腊罗马也只有简单的回纹(很大机会是仿抄中国的),所以欧洲人放眼一看,只有东方才有真正意义的纹饰,于是,现在的很多奢侈品牌都仿抄挪用中国古纹饰做自己的图案:

很多文艺作品也是:

夏商周部分青铜钺造型欣赏

我们看看商周时期的青铜卣。一般说来,壶是有把手(耳)的,卣是有提梁的。青铜卣纹饰精美那是不用说了,而古人的艺术能量爆棚,青铜器上几乎每处地方都是展示的舞台,都不荒废,提梁本身很细小,古代工匠除了在上面装饰满了花纹之外,提梁的两个接头一般做成兽首,或者与提梁本身成一整体做成两条龙,为青铜卣增色不少。

我们看看商周时期的部分青铜卣,前四排是商代的,后三排是周代的。世界上据说有过青铜时代的地方不少,它们有哪些用器有这么丰富的造型?地中海沿岸少量的青铜容器一般是装把手的,装提梁的极少,不知这是什么原因。

高新技术一般最先应用于军事,重点应用于军事,青铜器也不例外,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始了军用的历程,今天最早的青铜器是马家窑铜刀,新干大洋洲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兵器,汉墓出土了很多青铜弩机,很多青铜器都有加链子的类型,方便行军打仗,比如扁壶,甚至有青铜灶,还有青铜帷帐架,行军帐篷,青铜马车···

地中海沿岸的“青铜历史”那么长,为何他们的青铜军事用品那么少?

5.8

  中国的青铜兵器种类繁多,有刀,矛,斧钺,剑,铍,弓、箭、弩,钩,殳,戟,等等,当然,还有青铜兵器的主角---戈。

  戈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词看出来,“干戈”,这已经成为战争的代名词。出土的跟戈有关的文物也是极多,既有完整的商代铜戈,也有仪仗性质的镶嵌绿松石玉戈,有木柲(柄)已经炭化的西周青铜戈,还有套住木柲底部的戈鐏,众多精美的错金银戈鐏既证明着当年戈的主人的尊贵,也证明着戈的地位。这就是戈,有着众多高档配件出土的青铜兵器。

  其他地方有这么丰富的青铜兵器类型吗?有那种兵器可以跟中国的戈相比?

汉字的“我”也有个“戈”偏旁,原来,古时候戈很重要,甚至跟戈的主人难分难解了,某种意义上,见戈如见人,当然,这戈一定是很有特色的:

这件商代青铜戈形权杖,应该是仿照实战兵器尺寸制作的,就是商代铭文和战国铜器上的步兵的“单手戈”,看来这种戈从商代一直使用到战国都没怎么变:

商连珠纹带铜柲青铜戈

1986年出土在锦州松山。出土后被专家鉴定为商代青铜戈权杖。

青铜戈的戈头与柄连体铸成,通长80.3厘米,戈长19.5厘米,戈宽4厘米,戈顶有云形饰,云饰长4.1厘米,宽5.5厘米,戈柄部铸菱格纹,柄长73.5厘米,柄宽2.6厘米,菱形纹内铸连珠纹。

 那么,这件连柄青铜戈是哪个时代的器物呢?专家的鉴定结果是,这件连柄青铜戈距今3500年左右铸成,同时出土的两件陶器则是比较典型的夏家店文化器物,那个年代,相当于中原的夏朝末期或商早期,这是中国首次面世的青铜戈权杖,是当年国内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商代铭文中的人持戈形象

战国采桑狩猎攻战纹铜壶,攻城水战都用戈

夏代的玉戈
商周玉戈
一些仪仗戈,基本是君主的戈

这样的错金铭文戈都是诸侯君主的戈,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后世的尚方宝剑,有如朕亲临见戈如见人(君)的效力:

5.9

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国家最重要的手工业项目,一些出土的文物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这一组文物,有十二年义鼎,大良造(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鞅镦,吕不韦戈,蔺相如戈,等等。这些文物上有一些列赫赫有名的古人,比如商鞅,吕不韦,张仪,蔺相如,其他一些如安阳君等虽然不怎么知名,但是他们的身份却都是一样的:相邦。相邦就是丞相,西汉时避汉高祖刘邦讳改称为相国、丞相。

  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名字出现在这些器物上,是作为责任人的意思的,就是说如果这些器具质量有问题,他们也脱不了关系。

  比如“三年相邦吕不韦戈”铭文:“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义,工:沱”。这戈使用时没事还好,假如质量出问题了,逐级追责,工、丞、寺工是免不了的,相邦也是有责任的,至于追不追到他身上,那就看秦王的心情了。

  这些文物绝大多数是兵器,物勒工名,一是反映了当时先进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二是宰相亲自负责兵器铸造,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军事的重视,而青铜器铸造,就是军事方面的高精尖项目。当年的手工业很多,陶器,漆器,纺织,等等,但好像没有看见过有那件陶器漆器刻有宰相的名字。

  三古四古那么多年,几乎每一代君主都世系分明,“赫赫雄主”不少,请问它们有哪些丞相级别的人名出现在青铜器上?

还有一些世家大族的青铜器,比如商代的戈族,宁族,西周的史氏,毛氏,等等,都出土了很多有铭铜器,证明了当年的家族兴旺。山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窖藏就是西周单氏家族的青铜宝器。这样的家族系列的文物地中海沿岸是很难看到的:

青铜铸造业除了宰相监造,还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下面这两枚战国燕国印章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战国“洀幽山金贞鍴”鉨

洀幽山,地名,待考。“贞”、“鼎”通用,“金贞”即金鼎,意为治金铸鼎。鍴是燕国官玺的称谓之一,读“瑞”,《周礼·春官·典瑞》:“瑞,节信也。”西周穆王以后,形成列鼎制,用鼎有严格制度,鼎为重器,铸造由国家严格管理。此玺应是掌管治金铸鼎的机构用印。

战国“外司炉鍴”鉨

外司炉,掌管铸造的职官。印文“炉”字与燕国货币明刀铭文“外炉”之炉字相同,或认为此玺是掌管铸造钱币的职官印。

5.10

《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

中国在商代已经可以铸造八百多公斤的后母戊鼎,秦朝的时候铸造了精美无论的青铜马车,可是直到西汉的时候,西域还不会铸造金属器具,凭什么说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是西来的?难道青铜技术是专门加密传送到中国而来的?

南宋黄善夫本《史记》,记作“不知铸钱器”,南朝徐广注说:“多作钱字,又或作铁字”

《汉书·西域传》记作“不知铸铁器”:

张骞出使西域图,看看大宛以西

美国人写的《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说中世纪欧洲缺铁,农民只能用脚踩土来耕作,可见欧洲是多么缺铁。这个资料也侧面证明司马迁说西汉时西亚不会铸造器具是靠谱的。

商周时期的大鼎

看看中国古代铸造的的马车零件,可知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有多精湛

5.11

  每个时期的武器都凝结着那个时代的尖端科技。青铜器刚一出现,人们就用来铸造武器了,最早的青铜器就是马家窑文化铜刀,石峁遗址有了造型更流畅的环首铜刀还有铸道石范,朱开沟铜刀铜剑距今3500年前,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的铜箭簇拥有非常流畅的流线型,表明当时的人们具有很高的空气动力学知识并用到了铜箭簇的铸造上,还有最精美的青铜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当时最先进的错金银技术铸造了精美的青铜剑青铜戈,战国燕国的铜弩机望山上有了可以测距的刻度,楚国则有可以连发的像手枪一样的铜弩,秦代,则在青铜武器上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青铜弩机零件可以互换,秦铜马车则是代表了青铜时代的最高成就。

  铁器也是刚一出现就用到了武器上,商代已经有铁刃铜钺,春秋有精美的金柄铁剑。

  地中海沿岸有哪些体现时代科技的武器?

顺便说说早期的铁器。中国最早的铁器是商代的。看看藁城台西遗址商代遗址,有铁器,有铁矿石,有铁矿渣,有炼铁用的水井(台西冶炼遗址有两口水井,如果不是冶炼需水较多,是不必挖两口井的),却最终未能确认是人工炼铁:

“上世纪70年代,藁城台西遗址出土了一件商代铁刃铜钺,初被认为系人工冶铁制品,轰动一时。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夏鼐先生却颇有疑虑,于是邀请柯俊先生再做分析。柯先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电子探针技术亲自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李众”(理论组群众)为笔名发表了《关于藁城铜钺铁刃的分析》,确认其为陨铁制品。”

部分商周时期的铁器制品

杨家山春秋钢剑:又叫“铜镡钢剑”,春秋晚期,1976年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通体长38.4厘米,含碳量却达到了0.5%,属于中碳钢的水平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钢制品。

看看地中海沿岸的早期铁制品。 资料说,最早的铜铁复合器物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土耳其中部,与古埃及人大战三百回合的赫梯人的作品。赫梯是最早制造出铁器的,可是,后来周边的古希腊罗马却没见什么铁器技术传承,没有什么影响,怎么会这样呢?

金柄铁匕首出土于土耳其Alaça Höyük遗址.是人工冶铁.

叙利亚北部Ugarit出土的错金铁斧,年代在公元前1500年。3500年前就有错金金属器,可是它们的错金其为什么那么少、技术水平那么一般般呢

我国最早的铜铁复合器物是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商代铁刃铜钺,大约前1400年

   据说这是发明炼铁的赫梯制作的铁器:

中国商代出现铁器,我们可以看到同时期的商代青铜器制作已经非常发达,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还烧制了原始瓷,这些赫梯可曾有?

夏商周时期部分铜鼎
商代原始瓷尊

炸珠

伊朗地区出土公元前9-前8世纪的铁刃铜斧

伊朗那个“公元前9-前8世纪的铁刃铜斧”造型风格跟滇国青铜兵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装饰是一致的,太巧了:

中国古代的部分错金银铜器,地中海沿岸好像没有看见有错银器

 中国古代,先有石器,跟着玉器,跟着青铜器,跟着铁器,玉器铜器之间,有一个铜石(玉)并用时代,铜器铁器之间,也有一个铜铁并用时代,而青铜器铁器在刚开始的时候作为顶级材料地位尊贵受人推崇,所有这些都在文物上有所体现。

  这些,赫悌人有吗?地中海沿岸有吗?

高科技产品,刻度弩机

刻度弩机,最早出现在战国燕国,以乳钉作为标尺,馆藏一件,私藏三件;

刻度弩机,汉代最多

西汉中山王刘胜墓一件

安徽寿县出土错金银刻度弩机一件

波士顿博物馆错金银刻度弩机一件

安徽舒城出土西汉错金银弩机一件

浙江富阳东汉错金刻度弩机一件

西汉刻度弩机与现代刻度枪械

5.12

青铜器名为青铜,但其实它是七彩的,各种颜色都有,这是与青铜器本身的合金成分组合以及埋藏地点的土壤成分有关的,但无论是何种颜色,都有一种古远的沧桑之美。

三古四古的青铜器有这么丰富的颜色吗?

地中海沿岸号称金属冶炼的“故乡”,为何它们古代没有大件青铜器,而后人的铸造技术也那么的不怎么样呢?

5.13

从铜钟的历史可知中国古代铸造大型金属器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所达到的高度。

古代的铸钟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铜铃,二里头遗址也出土了好几个铜铃;到了商代,开始有编铙,铜镈,湖南的象纹铙重达221公斤;两周期间,主要是铜镈铜钟,还有錞于铜钲,而青铜编钟是最能体现古人的铸钟水平的,纹饰精美,钟声音阶准确,悦耳动听。从现在的资料看,唐代的时候人们开始铸造大钟,唐代唐景云二年(711年)铸造的景云钟重达6吨,金代大铁钟共有十多件,其中金代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铸造的开元铁钟重达三万多斤,北京大觉寺永乐大钟重四十六点五吨,北京钟楼永乐大钟重达六十三吨,可以说是古代世界金属铸造的巅峰。这些大钟都是一次铸成,能敲得响(声音动听,不哑),需要多高的铸造技术?

青铜乐器的历史,其实也是青铜铸造历史的缩影:

像永乐年间的加起来达一百一十吨的两口大钟,铸造的时候需要多少座炼炉同时开火,需要多少人严丝合缝的配合才得以顺利完成?联系到西方近代铸造大钟时有失败,更是反衬出古代中国铸造技术的高超。

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号称金属冶炼的发源之地,古代没有什么大型青铜重器,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三大名钟,只有中国的永乐大钟真正铸成,并使用至今,其它两大“名钟”---沙皇钟自由钟,根本就是铸造失败:

商周时期几个大鼎

夏商周时期部分青铜鼎,可见中国铸造技术的成长过程及其繁荣延续,永乐大钟可不是一步到位铸造出来的,那是两千多年铸造历史的延续与发展:

印度的德里铁柱,重达5865公斤(约六吨),大约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约隋朝时期)。

位于印度中央邦的达尔城,也有一根锻铁的支柱,它的总长度达到13.21米,总重量比德里的铁柱重了整整1吨,据称这根铁柱是公元11世纪(约北宋时期)帕拉马拉国王Bhoja建立的胜利之柱(这样的纪念碑有意义吗)。现在这根柱子被分割成三截横放在地上。

就想问问,印度在十一世纪之前都铸造了哪些青铜重器、大件铁器,德里铁柱之后,又铸造了哪些金属重器?

看看金代大铁钟的资料,据悉全国范围内共保存有以下十二处:

1.陕西省淳化县金代大铁钟,铸于金代大定29年。铁钟通高2.25米,口径1.71米,重2.73吨。

2.山东省蒙阴县钟山寺金代大铁钟,铸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重达1吨有余。

3.山西平阳鼓楼金代钟楼,有金明昌七年(1196)铸造的1口大铁钟。2500余公斤

4.甘肃省平凉崆峒山大铁钟,铸于大定二年(公元1161年),重达一万一千斤的大铁钟。

5.河南省汝州市风穴寺宋代大铁钟,铸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重9999斤。被称为“风穴钟声”。

6.济源市邵原镇金代延福院大铁钟,钟高2.6米,底围周长4.75米。钟身通体铸造铭文,铭文记载了金代承安四年和泰和元年驻守此地的军事官员的名字、官职以及都会首、工匠及施舍寺院、捐助人员名单等,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军事管制制度。

7.陕西荐福寺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2万多斤重。

8.陕西澄城金代大铁钟,铸于多明昌三年,该钟上锐下侈,上面是蒲牢纽,下面是八角弧形口,通高235厘米,口径153厘米,口沿壁厚12厘米,周长459厘米,重约4吨。钟身系灌铸而成,可分为七段四十五模:钮下最上一段,合铸一模,与钮连接,中留一孔;第二段,有四模,铸有四孔;第三段,又八模,每模阳铸四字铭文。即“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王子岁,明昌三年。三月甲辰,体日工毕。”前面四句十六个字是吉祥语,后面十六个字,是该钟铸造的年月日,“明昌”是金章宗执政的第一个年号,模铸有“问东北路石州铸钟匠人杨及其子第等七个人的姓名。第六段,共八模,每模铸钸莲花一组。第七段,共八模,模线与第六段相连接。似为同模,相互间隔的园形钟点与牡丹花分布于每个弧形角内。其下为加厚的八角弧形钟口。在该钟的铭文里,共发现60多个不重复的简化汉字,其中有11个与现在的简化汉字完全一样。即:党、贵、荣、张、顺、坚、蔺、宝、仙、济、弥,还有“汉鼎繁标宋年”(年,)“汉鼎繁标宋学 ”(学),“汉鼎繁标宋烁”(秋,)“ 汉鼎繁标宋开”(开)等异体字。这些简化汉字证明了我国的简化汉字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从而推翻了以前汉字简化300年。

9. 河南少林寺金代大铁钟,铸于金泰和四年(1214年)。钟高2米、直径1.25米、重重11000斤。

10.山东史口镇金代大铁钟,此钟,高1.88米,钟口直径1.19米,钟壁平均厚度0.07米,重约1500公斤。

11.兰州兰园泰和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高约3米,口径约2米,重达万斤,大钟呈八角形,铸造精致。

12.邢台开元寺金代甲辰岁大铁钟。与上述的十一处金代大铁钟相比较,邢台开元寺大铁钟是最大,最重的一个,是钟中之宝,堪称铁钟之“王”。

司母戊鼎,商后期,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

  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司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永乐大钟,铸造时间为1424年以前。

铜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厘米,最薄处约9厘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一次性铸造完成。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

从大钟顶部一个微小的砂眼中取出一个微小的金属颗粒;从大钟底部不显眼的边缘刮掉一点金属粉末。化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钟上下部位的成份是均匀而一致的:铜80.54%;锡16.41%;铅1.12%;锌0.22%,永乐大钟除含有铜、锡、铅、铁、镁外,还含有金和银,而且含量很高,其中含金18.6公斤、含银38公斤(这个西方金的镇物也是货真价实的1万8千克金子,3万8千克银子)。青铜的机械性能曲线显示,当含锡量在15%至17%时,抗拉强度达最高值,声学性能也达到最佳状态。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

有人会问,这么大的永乐大钟究竟怎么铸造出来的呢,这个活放到现在也是高精尖项目,可能只有徐工制造可以试一试。

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之一)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

经过反复研究和考证,科学工作者已经能清晰描述当年铸造大钟的方法和过程。这是初创于两千多年前商周时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为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工艺。他们营造了一个壮观而宏大的场面:在地上挖出十米见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七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如七级浮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

这是天衣无缝的操作,纤毫之隙,分厘之差便会引起"跑火",招致全盘失败。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无疑是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的。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我们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五百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分明已经透出了近代大工业的规模和气概。

永乐大钟作为一个发声装置,它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归根结底,应该以钟声的品质来鉴别技术成就的高低。在这方面,五百年间已有无数诗文对永乐大钟天下独美的音响作过精采描述。而科学工作者用的却是另一种语言。快速傅立叶变换法,旋转薄壳体有限元分析法,一记钟声如同一束白光通过牛顿的棱镜,频谱上出现了众多的分音。钟体在几何形状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单靠厚度的变化就能带来极为丰富的泛音。厚厚的钟唇是高音E3的主要震源,钟腰的厚度变化则送出了C3、A3分音。这是不同乐音奏出的和弦,是众多溪流汇成的洪波。永乐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经文,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这的确是俗手不办的事。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重击一次,钟声持续时间可达三分钟之久。最后绕梁不绝的余音是最低的基音。

永乐大钟,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轻撞,声音清脆优扬,回荡不绝达一分钟。重撞,声音雄浑响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方圆50公里皆闻其音。据冶金部门分析,该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二十三万多字的佛经铸在钟上,击钟一下,字字皆声,等于诵读一遍经文,自然是功德无量。

永乐大钟其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

从钟体造型和声音设计来看,无疑吸收了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所总结的铸钟经验:"薄厚之所振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钟厚则石,已薄则播","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比较恰到好处地处理了钟的形状、厚薄与音质的关系。同时也考虑到了钟体合金比例对音质的影响,含锡占16%左右,加以少量铅的铜钟,其合金强度、硬度比较适中,既有利于振动发声,又易于熔化浇注。

经中科院声学所有关专家测量,永乐大钟钟声中一些重要的分音相当准确地与标准音高相符合,频律相近的分音产生的拍频声是钟声的一个重要特点。古书中所说钟声'时远时近'就是听到这种拍频声的感受。在古时,在有利的声传播条件下,完全可能如古人所说的声闻数十里。

这是从夏代铜铃商代铜鎛曾侯乙编钟一路走来的,是中华铸造技术音乐艺术的延续与发展:

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是第三绝,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廷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永乐大钟第五绝是高超的铸造工艺。

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曾对大钟的合金成分进行了测试,金铸在铜器中,可防止锈蚀,银则可提高浇铸液的流动性,这正是永乐大钟五百多年保持完好、钟声依然洪亮悠扬动听的原因。永乐大钟的铸造成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就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实现。

乌尔班大炮:铸造时间为1452年。

该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cm,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足以容纳一位成人,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

“君士坦丁堡的终结者,土耳其人的乌尔班大炮。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设计,1453年4月12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总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使用这种巨炮。”

很好奇匈牙利有什么金属铸造传统培养出乌尔班这样的设计师:

“君士坦丁堡的终结者,土耳其人的乌尔班大炮。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设计,1453年4月12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代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总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使用这种巨炮。”

百科:

匈牙利国家的形成起源于东方游牧民族──马扎儿人游牧部落,公元9世纪时他们从乌拉山西麓和伏尔加河湾一带向西迁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来。[1]

公元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什特万一世在匈牙利推行天主教,并获天主教教皇加冕成为匈牙利第一位国王。传统上认为马扎儿人国家是由阿尔帕德大公建立的,他于9世纪末带领马扎尔人来到潘诺尼亚平原。匈牙利王国是国王伊什特万一世于公元1000年建立。匈牙利早期的历史同波兰和波希米亚密切相关,也同时受到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影响。

1241年到1242年蒙古金帐汗国的攻击下,匈牙利曾经遭到沉重打击。

1458年到1490年胡尼奥蒂·马加什统治匈牙利。他进一步加强了匈牙利国力和政府的权威。在他的统治下,匈牙利(特别是北部,归属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地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一个艺术文化中心。

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国家解体,分裂成三个部分。匈牙利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例如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波希米亚和匈牙利曾经组成过维谢格拉德集团(1991年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国结成的同盟也沿用这名字)。

关于乌尔班大炮

“虽然西方在14世纪已经开始运用火炮,但真正大规模运用重型火炮的,最早还是在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围攻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聘用匈牙利籍火炮设计师乌尔班制作了乌尔班大炮(有时也被称作“土耳其巨炮”或“达达尼尔大炮”)。该炮长达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cm,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约合762mm),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是那个年代威力最大的攻城炮。苏丹穆罕穆德二世沿君士坦丁堡城墙的薄弱地点布置了14到15个炮兵阵地。乌尔班巨炮布置在苏丹帐篷前的显要位置。炮兵阵地通常布置一门主炮,同时环绕大量小口径火炮作为辅助,奥斯曼士兵称之为“巨熊周围的幼兽”。它们可发射从200至1500磅的炮弹。这是西方第一次成规模的“炮群”战术。苏丹部署了至少69门大炮,在当年首屈一指。苏丹的炮群给伟大的狄奥多西城墙(中世纪时代西方最坚固的城墙)造成了极大破坏。最终于1453年5月29日击败顽强的守军,攻占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拥有这座传奇都市,直到今天。虽然乌尔班大炮本身未能保存至今,但它的姊妹款达达尼尔大炮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这不就是巨舰大炮时代“口径即正义”的穿越版吗?欧罗巴人有时候跟东洋人一样,真是一根筋。

百科说“乌尔班被自己发明的大炮给炸死”,这样的故事,问你信不信:

9.8钎焊

钎焊,是指低于焊件熔点的钎料和焊件同时加热到钎料熔化温度后,利用液态钎料填充固态工件的缝隙使金属连接的焊接方法称。

  关于古代钎焊有下列资料:

1.“已知最早的钎焊现象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文明的乌贝德时期(公元前3000年)的一件铜制嵌板上,其上饰有两只雄鹿,它们的牙齿和主干由钎焊连成一个整体。”

2.“古希腊(埃及?)底比斯(公元前1475)的一处墓室壁画就描绘了一个采用炭炉钎焊的场景。”

3.1956年一1957年,河南上村岭魏国墓出土181件青铜器,经观察,其中的壶耳和区霎(原文如此),都是使用焊接方式与器体连在一起的,断代为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晚期。该遗址计出土青铜匝(匜?)13枚,有7枚匝霎是焊接的,在器体的相应部位上都留有桦头,以为固接。这是今日所知我国最早的焊接器物。

4.春秋战国时期,钎焊流行起来。

  中国的钎焊是在西周晚期,假定是前800年,这时距离最早青铜器马家窑青铜刀(距今4800-5000年)出现已经将近2000年,从夏代开始算起1200年,商代的青铜器已经繁荣了500年,西周又接着发展了200多年,其间有多少青铜精品啊,比如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就是商代的。

  经历了这么多,有了这么多成果,中国才迈进了钎焊时代。钎焊流行期间,出现了曾侯乙墓这样的青铜精品世界。

  苏美尔“钎焊铜板”比中国早2200年,“古埃及”钎焊壁画比中国造600多年,两地在这之前有何青铜器精品?钎焊出现之后又有什么青铜精品?

“已知最早的钎焊现象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文明的乌贝德时期(公元前3000年)的一件铜制嵌板上,其上饰有两只雄鹿,它们的牙齿和主干由钎焊连成一个整体。”

看看中国的部分钎焊青铜器,

  虢国墓青铜匜

底比斯壁画

湖北九连墩战国楚墓部分钎焊青铜器的分析数据(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哪些部位使用了钎焊,一个墓葬钎焊铜器如此之多,可见钎焊流行),中国青铜器繁荣发达,用到焊接的地方很多很早,为什么钎焊就是学自西亚的呢?

关键是直到司马迁的时候,西域还是不懂铸钱器的地方:

  《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

还有焊珠。

资料说,“缀珠又叫焊珠。是把极微小的小金珠焊接串联而成为图案的工艺。金珠极小,最细直径只有0.01厘米左右,极小如尘,肉眼亦难以察觉。现存最早的焊珠器物,应该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地区(今伊拉克)蒲亚比皇后墓出土的两件金饰.在古埃及出土最早的焊珠金饰可见于十二皇朝勒密达楚公主墓中。此种工艺在公元前六世纪传入了希腊,立刻风行欧洲。

  中国的焊珠可见追溯到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战国时代匈奴墓出土的一个黄金冠顶,顶上有鸟首及金镶松石耳坠,采用了此工艺。中国的这种工艺可能是从西方引进,通过塞族、匈奴等等。”

乌尔地区(今伊拉克)蒲亚比皇后墓出土的两件金饰

“缀珠,原理其实是利用黄金碎屑小粒,置于木炭上加热至融化,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会凝为小球状。

  近代西方依旧沿用此古老的技法。比如印度,至今使用此法,他们在陶瓷小罐上放置碳粉一层,其上用粗锉具锉磨黄金,使黄金粉末散落于碳粉上,但必须避免金粉互相接触,然后再盖上另一层碳粉,重复工序至瓷罐载满为止,再用炭火烘烧瓷罐,金粉自然融化而成球状,水洗后用筛子分出大小不同的金栗,即可使用。”

  焊珠微细如尘,最小的直径仅为0.01cm,至汉代焊珠工艺已相当娴熟与精巧。东汉时期流行一种焊珠金冠饰,圆片型,中有漩涡,常见四叶或六叶,间中镶有松石或金珠。

其实,战国的焊珠炸珠已经成熟。看看这件战国镶嵌宝石凤鸟形铜带钩:

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战国时代匈奴墓出土的镶松石金耳坠

“焊珠技法对于温度的掌控十分重要,必须很好的掌握焊药的烧成温度,不至于让金珠熔化变形,所以一般焊珠金饰都是焊于很薄的金片上,过厚的金片需要较大的火力才能把焊药熔解,但在焊药达到这个温度之前,其他受热部分很可能开始熔化变形。焊珠技术,原则上只是一种烘烧融合的技法,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并且制作精巧,可与西方产品媲美。”

“这种工艺很美,自古至今都为人所爱,但是实际做过这种工艺的小伙伴们就知道,他是一种既费时又费金还费碳的烧钱工艺!”

“炸珠微细如尘,最小的直径仅为0.01cm,至汉代焊珠工艺已相当娴熟与精巧。东汉时期流行一种焊珠金冠饰,圆片型,中有漩涡,常见四叶或六叶,间中镶有松石或金珠。”

  四叶涡纹焊珠圆形金冠饰,直径1.1~2.7cm 表面布满炸珠,原有底拖板遗失,其中四件镶有松石,河南洛阳烧沟1040号东汉墓出土。

六叶涡纹焊珠圆形金冠饰,直径3cm,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藏。

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炸珠金饰

汉代金带头,其中一些都运用了炸(焊)珠技术

最近三星堆还出土了三千多年前的金珠,这些小金珠的尺寸实际上非常地小,小的只有零点几毫米,大的也无非一两毫米左右。可见我国焊珠炸珠技术有多悠久:

还有金器的锤碟技术

中国古代用火历史时间长久,180万年前就开始用火了,火的功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哪个地方的用火技术有这么丰富这么精深?看看中国用火的历史,用火的技术,炸珠焊珠技术炸珠很明显也是用火技术发达的衍生品,汉代就有了,有人想说炸珠焊珠是外来的,可是,哪里找得一件比得上中国的炸珠艺术品?汉代以前,地中海沿岸有什么高超用火技术了?

锤揲,明明商代就有的技术,却要说是汉代传入,甚至是唐代传入,甚至说我国古代的跟西方的技术有别,不是真正的“锤揲”,要人家西方的传过来之后,我们才有真正的锤揲:

“锤揲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词汇,根据《辞海》的解释,锤是用锤敲打,揲意为“椎之使薄”,锤揲就是通过锤炼敲打,将金属锻造成想要的形状。在古代,锤揲技艺也被称作“冶钑”,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敲皮法”或者“收抛活”。这项技艺传入日本后,日本人称之为“锤起”,纯手工打制的锤起铜器,至今在日本仍很受欢迎。

我国人民使用锤揲技艺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殷商时期便已经开始,安阳殷墟出土的金箔、金片,便使用了较为简单的锤揲技艺。最迟至西周晚期,锤揲技艺在我国已日臻成熟,根据出土文物来看,这一时期的金饰已经有了较为形象的动物造型。”

每一项技术,我国古代都有顶级质量做工的海量成品,域外往往只是一件两件粗糙的成品,然后,我们的技术就是外来元素了:

春秋时期

唐代

元代

如意纹金盏金盘

明朝的

这就是所谓的金银锤揲(yè)工艺源自西亚的证据之一:

日本美秀美术馆藏两河流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刻纹农耕宴会纹银杯

中国的银制品,锤揲(yè)工艺在商代已有雏形,约在汉代初步成熟

看看唐代阿拉伯沉船黑石号上的唐作金器,做工精美,如果西亚金器做得那么好,阿拉伯又何须迢迢万里的从唐代进口?

关于失蜡法

失蜡法是青铜铸造的一个里程碑。之前主流意见都说中国的失蜡法是印度传进来的,直到河南淅川春秋云纹铜禁的出土,才打破了这个说法。

失蜡法是这样的,首先用泥质材料制成器物内范,在内范上贴上蜡片,对其雕刻得到蜡模。将泥浆反复涂抹在蜡模外,形成整体陶范。加热烘焙陶范,使蜡料熔化流出,再进行浇注,铜液就会占据蜡模原先的位置,冷却后得到与蜡模完全相同的青铜器。显然,此法极好地利用了蜡料易雕刻、受热易熔化的两个特点,一次铸造就能得到立体的空间效果,并且能获得立体透雕的效果,成就了青铜铸造新的辉煌。而且所铸器物没有范线或是扉棱,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青铜器器型的限制。

据说这是印度的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最早四千年前,比中国的还早几百年。

中国的失蜡法在春秋时期成熟,铸造器都是纹饰造型极为精细的青铜器。象云纹铜禁,曾侯乙尊盘,纹饰极为繁复精美,想复制殊为不易,这才配得起失蜡法。

中国古代的失蜡法不是一步到位的,在失蜡法之前,商代的绳纹提梁卣用的是烧失法,用绳子做模,草绳翻范后点着烧尽,原理和效果都是一致的。这说明中国的失蜡法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

商代绳纹提梁卣

失蜡法之前,商代已经有很多浑铸法分铸法铸造的青铜器

失蜡法之前或者同时铸造的青铜重器

看看用失蜡法铸造了曾侯乙尊盘的曾侯用其他方法铸造的青铜器

这些,印度的在哪里?

2002年河南叶县春秋许灵公墓出土一件精美的镂空蟠龙纹建鼓座,采用了极其复杂的范铸,不亚于失蜡法作品的复杂程度。

曾侯乙建鼓座,也有说是失蜡法铸造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无论是什么方法,都是顶级的技术

在看看印度的那几件,说是用失蜡法铸造,失蜡法会不会觉得掉价了点?

中国包括青铜器铸造技术在内的众多技术,主流观点大多认为是从北方大草原由西往东传入的。但失蜡法最先在中国南方楚国出现,这就难搞了,总不能跳过北方飞到南方吧?于是,就有东南亚传入说了,印度于是也有四千年前的失蜡法青铜器了,甚至有人说,先前时期的中国青铜器“没有失蜡法”了:

中国的失蜡法技术更高质量更好,体现了混合材料的特征,而“西方的失蜡法”是纯粹的单一材料失蜡法:

---+---

中西失蜡法之同异

失蜡法是早期金属文明的一大创造,在东西方冶金史上都据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铸造技术的演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蜡料由蜂蜡(或虫白蜡、石蜡)、松香和植物油(或牛油、羊油),根据气候状况按不同配比组成。制备时,在加热的容器中依次放入蜡、松香和油料,边融化边搅和成糊状;稍冷后取出,经反复拉拔成为合用之蜡料。这一工艺措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盖由固态分散相和液态分散介质组成的多相系统,在成分一定时,其可塑性取决定于固态相与液态相的弥散度和分布的均匀性。通过机械的反复拉拔,固态的蜡与液态的松香、油料充分混合,色泽由深黄变为浅黄,成为塑性极好的蜡料,可以随意拧扭、弯曲、在压力下擀成片状、捏成梗状、搓成条状。塑性如此良好的蜡料,给予铸师以很大的操作自由度、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或手捏成形(“捏蜡”一词即由此而来),或用“拨子”拨塑成形(习称“拨蜡”),或用木质模板将蜡压制成形(“剥蜡”)。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失蜡法的蜡模制作是使用经特殊手法加工的蜡料在固态下制作成形的。中国古代曾否以液态、半液态蜡料藉浇注、搪制、刷制等技法制作蜡模,迄未见实证,有可能是在近代从西方传入的。

西方的失蜡法系用蜡和松香配制蜡料,为改善塑性须加入少量动植物油。蜡模是用液态或半液态的蜡料以浇注、搪制或刷制的技法成形,也有将蜡压成片状贴附于模具内面的,细部修饰则多借助雕刻加工。多年来,笔者查检有关文献并向多位专家求教,尚未发现西方古代有类似中国的传统蜡料与捏、拨、剥等蜡模制作技法。

古代的青铜器,铸造方法也可以断代:

@古小黑帽

古代青铜器铸造有一个原则,整个器物器壁相差不能过于悬殊,否则会产生铸造缺陷。因此在商代中期以前的铜鼎、斝、鬲、甗等较大的三组器足都是空心足,在大型器物上如果耳朵也很大的话也一定是空心的。这是铸造规律所致。商代中期开始,上述器物足部开始封闭,但是这一铸造规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工匠采用的办法就是在足部留有一泥芯,浇铸后泥芯留在了足内,你观察到的所谓实心足足内其实是泥土,只不过被铜包裹了,耳朵也同理,大型实心器耳里面也是泥土。这就是所谓的“盲芯”技术。如果你观察司母戊大方鼎,它的鼎足上有几个洞,就是以前人不了解这个背景清理过度把鼎足盲芯掏出来后的结果。当然,这一时期仍旧有一些大型器物没有将足部完全封闭,还留有一点凹窝,这个原因现在还不知道。所以古人也知道空心足存在问题,但也属无奈之举。为了解决空心足,古人还曾经发明了T形足解决这一问题,最终盲芯技术成为了终极解决方案。也正是由于盲芯的出现,为了固定盲芯,设置了底范,足逐渐演变成了柱形足。所以空心足可是判定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准,完全空心足那一定是商代中期或以前的,实心足(包括有小凹窝的实心足)一定是商代中期以后的。

没有土芯的斝

二里头时期连珠纹斝,看得出是没有土芯的

商代早期的没有土芯的斝

商晚期青铜斝,有的可以直接看到土芯

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900808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2)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95205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3)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111152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4)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283253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5)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379286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6)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505787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7)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782419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8)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86224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9)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896063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0)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046895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1)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539692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2)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1794818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3)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035249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4)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20927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5)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715394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6)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282725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7)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3294360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8)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4048847

  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古文明(19)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8133929

二、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成分?

一、原始社会:采集渔猎经济

采集渔猎经济是一种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攫取型经济。

二、奴隶社会:奴隶制经济

奴隶制经济是奴隶主阶级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包括奴隶),强制奴隶为其劳动并最大限度占有生活资料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三、封建社会(1840年以前):小农经济

(虽然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还未形成独立的经济成分)

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耕织结合的封闭型经济。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使当时的中国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 返回经济四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

三、中国近代各个时期的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备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时代精神楷模,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航天精神”,乃至当前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无一不是民族精神的细化,具体表现。它们是用以维系、协调、凝聚民族成员间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和推动本民族朝着共同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民族精神具有三大特征:历史延续性、时代创新性、教育传承性。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革命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它不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

一、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时期,主要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它贯穿于整个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二、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时期,主要内容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中国革命才从此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三、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主要包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长征精神是我党精神法宝。经过长征的锤炼,中国工农红军力量逐渐壮大起来,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后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四、延安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五、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它包含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情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的人格。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爱国、团结、奋斗、奉献。它集中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貌。红岩精神曾推动中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走向全国胜利,新中国建立后,仍然是鼓舞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六、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形成于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西柏坡,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在西柏坡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迈进。完成这一宏图伟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更需要建设负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

四、紫茉莉各个时期

html

紫茉莉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

紫茉莉是一种植物,以其优美的花朵和芳香的气味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了解紫茉莉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从最早的种植到现代的品种培育,紫茉莉经历了许多改变和进步。

古代历史

在古代,紫茉莉被认为是一种珍贵的花卉,并在许多文化中得到赞赏和崇敬。在古希腊,紫茉莉被誉为神圣的花朵,与爱情和美好的回忆相联系。古罗马人使用紫茉莉的精油来制作香水和药膏,用于治疗各种身体不适。

在中国历史上,紫茉莉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被用作皇家园林的装饰植物,代表着尊贵和优雅。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也将紫茉莉作为他们诗歌和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以其独特的美感和香气来表达情感。

中世纪

在中世纪,紫茉莉的种植和使用经历了一段相对较暗淡的时期。由于缺乏适宜的栽培技术和不稳定的政治局势,紫茉莉的栽培规模有所下降。然而,它仍然被认为是一种高贵和优雅的花卉,仅供富有和权势人士品尝。

在欧洲,紫茉莉的种植被限制在贵族庭园和寺院内部。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到紫茉莉的美丽。随着中世纪的结束,紫茉莉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重新赢得欣赏和种植的对象。

现代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技术的发展,紫茉莉的种植和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现代的农业技术使得紫茉莉的种植更加简便和高效。人们开始致力于培育更多品种的紫茉莉,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在现代,紫茉莉的用途也得到了扩展。除了观赏价值,紫茉莉的花瓣和精油被广泛用于香料、化妆品和药物制造。它的芳香被认为具有镇定和舒缓作用,被用于提供放松和精神平静的体验。

紫茉莉的品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成功地培育出许多紫茉莉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颜色、花型和香气上都有所不同,为紫茉莉的种植和用途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 紫色茉莉: 这是最常见的品种,花瓣呈现出深紫色或浅紫色。它的香气浓郁而持久,被广泛用于香水制造。
  • 白色茉莉: 白色茉莉花瓣洁白如玉,散发出清新的芳香,常被用作婚礼花束的组成部分。
  • 黄色茉莉: 黄色茉莉花瓣呈现出温暖的黄色调,散发出微妙的花香,常被用于庭院和花坛的装饰。

这只是紫茉莉品种的少量例子,每一种品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结论

紫茉莉是一种迷人而多样化的花卉,其历史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从古代的尊贵和赞赏到中世纪的相对衰落,以及现代的科技进步和品种培育,紫茉莉一直是人们钟爱的植物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紫茉莉的种植和用途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还被广泛用于香料、化妆品和药物制造。无论是种植还是欣赏,紫茉莉都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愉悦。

五、中国各个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①思想形成期.商代、西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②思想发展期.汉唐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③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④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

⑤思想转型期.晚清

⑥思想变革期.辛亥革命以后.

六、秦朝各个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秦王嬴政即位,年十三岁。尊吕不韦为仲父。

公元前245年(秦始皇二年):攻魏取卷。

公元前244年(秦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十三城,攻魏的畴、有诡。

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四年):蝗灾,天下疫。行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公元前242年(秦始皇五年):蒙骛攻魏之酸枣等二十城。建东郡。

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攻魏取朝歌。将卫君角迁到野王。赵、楚、魏、燕、韩五国攻秦至蕞。

公元前240年(秦始皇七年):攻取赵之龙、孤、庆都,魏之汲。

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八年):长安君成蟜攻赵,后反叛;秦王派兵讨伐,成蟜死。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秦王政行冠礼。嫪毐叛乱,即平。攻魏首垣、蒲阳、衍氏。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吕不韦免相。大索,逐客,李斯涑,止逐客。李斯用事。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攻赵取阏与等九城。

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十二年):助魏攻楚。吕不韦自杀。

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

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赵将李牧大败秦将桓齮于肥。韩非入秦,被逼自杀。

公元前232年(秦始皇十五年):攻赵,为李牧所败。

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魏献丽邑,韩献南阳,秦派内史腾为南阳假守。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建立颍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杨端和率兵攻邯郸。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大破赵军,俘赵王迁,赵公于嘉逃代,自立为王。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二十年):王翦、辛胜在易水西败燕、代联军。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秦王。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攻克燕都蓟,迫燕杀太子丹。燕王喜迁都辽东。王贲攻楚。秦之新郑叛。昌平君徙郢。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大梁,决河水灌大粱城,魏王假出降。设右北平、渔阳、辽西郡。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设上谷、广阳郡。李信、蒙武攻楚,为项燕所败。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攻楚大胜,攻入寿春,俘楚王。又攻江南,设会稽郡。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王贲攻辽东,俘燕王燕。又攻代,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贲攻齐,俘齐王建。至此六国皆亡。秦帝国建立,嬴政称秦始皇帝。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开始第一次巡游,巡行陇西北地。开始修驰道。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派徐市入海求仙。南征百越,修凿灵渠。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张良在博浪沙击始皇未中。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微行咸阳,兰池遇盗,武士击杀之。大索二十日。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第四次巡行。蒙恬率兵三十万伐匈奴,并开始修建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遂匈奴,设三十四县。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发五十万罪徒戌五岭。秦始皇下令“焚书”。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直道”。秦始皇下令“坑儒”。扶苏进谏,被斥至上郡监军。建造阿房宫并骊山皇陵。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三十六年):迁三万户至北河、榆中。陨石落东郡,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有人传言:“今年祖龙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行,卒于沙丘。时年五十岁。胡亥矫诏赐死扶苏。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一年):胡亥继位为二世皇帝。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刘邦等奋起响应。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七月,项羽大败章邯于东阿。十二月,“巨鹿大战”。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向项羽投降。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

七、2011中国各个城市的房价排名?

住宅价格环比4月上涨的77个城市中,涨幅居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厦门、嘉兴、汕头、芜湖、广州、太原、湘潭、泉州、兰州、成都,涨幅在 2.1%-4%(含2.1%)之间。

其中,厦门、嘉兴、汕头涨幅在3%-4%之间,芜湖、广州涨幅在2.5%-3%之间,太原、湘潭、泉州、兰州、成都在 2.1%-2.5%(含2.1%)之间。另外,鄂尔多斯、北京、常熟等67个城市环比上涨,其中鄂尔多斯环比上涨2.05%,北京、常熟等32个城市涨幅在1%-2%(含1%)之间;盐城、唐山、江门等34个城市涨幅在1%以内。中国房价最贵的10个城市,你是否身在其中?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第一名:深圳,第二名:上海,第三名:北京,第四名:杭州,第五名:三亚,第六名:温州,第七名:宁波,第八名:广州,第九名:南京,第十名:福州住宅。

八、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对应的国家?

商朝——古埃及后期,古巴比伦晚期。

西周——亚叙,古埃及晚期。

春秋战国时代——波斯帝国,希腊诸城邦,马其顿帝国,早期罗马。

秦朝——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的希腊化国家,早期罗马共和国。

西汉——帕提亚,希腊地中海沿岸诸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东汉——罗马帝国和帕提亚/萨珊波斯。

三国西晋——东西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

东晋十六国——东罗马帝国,萨珊波斯,欧洲蛮族诸国。

南北朝和隋朝——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萨珊波斯,欧洲蛮族诸国。

唐朝——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法兰克帝国。

宋朝——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花刺子摸帝国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德国雏形)及欧洲现代诸国的雏形。

九、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代表作品?

1、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诗经了,他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整理。

2、春秋的最重要文学作品应该是《离骚》了,文化名人自然就是屈原。

3、然后是秦朝,文学作品不多,主要是秦始皇对文化发展道路的阻碍造成的,最严重的如焚书坑儒。

4、汉朝最著名的文体是赋和四言诗。辞赋大家司马相如,代表作《长门赋》和《子虚赋》。四言诗著名的诗人是曹操,《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还有个不能不提的就是曹植,他在诗和赋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七步诗》和《洛神赋》让后人称颂。

5、魏晋南北朝的总体文化水准没有达到汉朝的高度,但是诗和书法有了很大发展,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一时期的文化名人最著名的是陶渊明和谢灵运。

6、唐朝,诗的国度,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大李杜,小李杜,白居易,王维、骆宾王、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王勃,崔护。主要的文学作品请参考唐诗三百首。

7、五代十国的历史上,文化的发展处在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一时期提得起来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了。李煜把词这种市井间的通俗艺术搬到了朝堂之上,为宋朝的宋词大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8、宋朝就是诗词的海洋了。最著名的是宋词,但是很多词人也在诗人之列。三大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另外著名的还有黄庭坚、秦观、陆游、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岳飞。

9、元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元曲和戏剧。但是元曲虽然和唐诗宋词并称,但个人觉得并没有达到前两者的高度,始终只能是混迹于街头市井。元曲的四大家大家也同时是元杂剧的大家,他们就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10、明朝也有一大批文人,诗词歌赋样样行的。比如明朝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文长,还有广为流传的江南四大才子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11、清朝的代表作无疑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其艺术成就至今无法被超越。诗词上,老实说只有纳兰性德和龚自珍比较著名。纳兰性德代表作都在《纳兰词》里收集,龚自珍的也都收录在了《己亥杂诗》里。

十、三体各个时期?

1.魔法时代

2.黄金岁月

3.危机纪元

4.威慑纪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