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黄旗镶黄旗哪个更尊贵 ?
镶黄旗,简单说说早期八旗演变。
八旗制度”,在早期其实是一种军事户籍管理制度。
首先,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现在的军队编制。最大的单位是“旗”,满语中称为“固山”,相当于现在的“师”;再往下为“甲喇”,相当于现在的“团”;再往下为“牛录”,相当于现在的“营”。早期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
而这些旗人,他们在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娶妻生子、买入奴隶等,均在其旗籍中管理。所以说,八旗还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
这是最早的八旗,也是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
随着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不断扩张,其统辖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皇太极灭掉林丹汗后,占领了今天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为有效管理其统治地区的蒙古人,皇太极下令对蒙古各部落进行人口普查,将蒙古壮丁统一登记造册,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至此,八旗蒙古出现了。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蒙古八旗并不是新成立的八旗,而是将蒙古人组成“牛录”单位,编入原先的满洲八旗。也就是说,虽然叫“蒙古八旗”,但并不是多出八个旗,而是与满洲八旗混编,还是八个旗,后来的汉军八旗也是同样的道理。而真正以汉人为主体的独立武装,叫“绿营”。
说起对汉人的管理,其实即使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也不像当年明月老师描述的那般粗暴。
《明朝那些事儿》中讲述的努尔哈赤攻占抚顺后的屠城之举,跟《满文老档》记载的有相当大的出入。
“俾自抚顺城来降之千户,未分其父子、兄弟,未离其夫妇。因战事而失散之兄弟、父子、夫妇、亲戚、家奴及一应器物,尽查还之。此外,再给以马、牛、奴仆、衣服、被褥、粮食等。又给牛一千头,以供食用。每户分给大母猪二口、犬四条、鸭五只、鸡十只,以供饲养,并给与器皿等一应物件。仍依明制,设大小官员,著交其原主游击李永芳管辖。”
也就是说,从抚顺城抓回来的汉人,并没有罚没为奴,仍然是按照他们之间的习俗进行管理,每户还发了不少福利。
当然,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汉人管理制度还是比较粗暴的。努尔哈赤并没有为汉人建立专门的户籍管理制度,很多汉人虽编入八旗之内,但是其成分却不是旗人,而是奴隶。所谓“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
这些人没有人身自由、财产、娶妻生子等等权利,终其一生就只能像一头牲口一样干活。当然,他们中的部分人还是比较走运的,特别是投降的辽东军官兵,绝大部分被编入了后金军队,视同旗人管理。
皇太极上台后,形势为之一变。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往大了说是大一点的部落,往小了说不过是几万人的强盗团伙,成不了什么气候。而皇太极接班后,开始将这个强盗团伙向割据政权方向发展。
为此,他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旨在缓和满汉民族矛盾。
皇太极在即位的第八天就发布满汉“分屯别居”的谕令。
“乃按品级,每备御(即指牛录)止给壮丁八、牛二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
这样,每个庄园满族官员役使的汉人由十三名减为八名,近40%的汉民从奴役下被解放出来,成了较为自由的“民户”。
“满汉人民,均属一体”。
这个意思就是给予汉人“公民”资格。
“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今奸细往来者,事属以往,虽举首,概置不论””。
这个的意思就是汉人在我登基之前犯得事儿,以后及时被人举发,也都不作数了,相当于宽大处理,既往不咎。
“有擅取庄民(指汉人)牛、羊、鸡、豚者,罪之。”
满人强取汉庄财物,将定罪,相当于给予汉人财产权。
“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
给予汉人司法平等权。
“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凡新旧归附之人,皆宜恩养。”
废黜之前抢到汉人即为奴隶的政策,鼓励合法移民。
以上政策,大大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
皇太极不仅口号喊得响,还言出必行,即使是对自己的亲戚也毫不手软。
1630年5月,二贝勒阿敏被孙承宗打败,没有守住永平、遵化,滦州等城,弃城而逃。在逃跑过程中,他干了这些事儿:
“遂杀归降汉官巡抚白养粹、知府张养初、太仆寺卿陈王庭”等;“尽屠城中民,收金银缎帛”。
皇太极听闻此事大怒,严斥阿敏,列举其数条大罪,像:“深恨城中汉人”,“驱汉人至永平,分给八家为奴”,“尽行屠戮”四城官民等,将其幽禁,并夺所属人口、奴仆、财物、牲畜等。
当然,我知道,皇太极早就对这位堂兄不满了,这些罪状只不过是找个由头杀他就是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有阿敏的榜样在前,其他满族贵族再干一些不法的勾当就得当心了。
皇太极的这一系列政策,开始正式将汉人列为清朝的“国人”,也就是公民。随后,皇太极又开始创立汉军旗。
天聪五年,皇太极创建汉旗军,最初是将汉军单独编为一旗;崇德二年,皇太极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崇德四年,他分二旗官兵为四旗;崇德七年,孔有德、耿仲明在山东叛乱失败后率领叛军及家眷一万多人在鸭绿江口投降清军,皇太极仍按其之前自封的职务安排官职,将孔、耿的降军编入八旗,把汉军扩为八旗。
至此,八旗汉军正式成立。
天聪九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满洲并不等于女真。
像佟养真、佟养性兄弟,他们本姓“佟佳”,祖籍在松花江畔,从血缘上讲是个地道的女真人,可是他们却世居辽东,与汉人无异,佟养性还曾在辽东军中服役,又是一个汉化女真人。
后来岳托向皇太极建议满汉联姻,其自己率先与汉人联姻,联姻的对象正是额驸佟养性。所以说,虽然佟养性是女真人,但是在当时的女真人眼中,他却是个汉人。
史上记载这次联姻:
“佟驸马及众官轮番向汗进酒,汗亦少饮。诸贝勒大臣众官皆未戒而畅饮之。此次所以饮酒,汗欲以和睦仁爱之义,俾大凌河新降各官观之,亦使异邦闻讯之,令其在国之佟氏家族人由衷喜悦,众官欣慰耳。”
而等到了佟养真的孙辈佟国维、曾孙辈隆科多那个时代,他两又成了地道的满族人。
还有个例子是“三石”,也就是石国柱、石天柱、石廷柱。从名字上看,他们无疑是汉人。明朝万历末年,石廷柱为明辽东军广宁卫守备,哥哥石天柱为辽东军千总。他们用汉名、说汉话、领汉军,但是,其实他们都是满人。
这三兄弟的先世居出自吉林省抚松县,本姓瓜尔佳氏,这个姓氏后来出了一个超级名人,瓜尔佳·鳌拜。后来他的家族举家移居辽东,以“石”为姓氏。按说这不能再汉化了吧?可他们投降后金后却被编入满洲正白旗,成了地道的满族人。
所以说,最早的“满洲”并不是以血统区分族群,辽东地区各族杂居,单以血统根本无法区分。这个“满洲”更像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好啦,回头继续说八旗。
在崇德七年这个节点,也就是皇太极去世的前一年。八旗蒙古共有士兵约2.9万人,八旗汉军共有士兵约3.3万人,原本的满八旗约有士兵5.5万人。以上合计11.6万人,是清朝的全部军力,分属八位旗主。
之前说过,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将自己的正黄、镶黄两旗,也是实力最强的两旗,给了多铎和阿济格。考虑到阿济格、多铎、多尔衮同为一母兄弟,单单不给多尔衮留遗产好像说不过去,同时代善一脉独领两红旗权势太大。于是,在努尔哈赤死的那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年,他将镶白旗旗主、自己的长孙杜度调往镶红旗,准备把镶白旗交给多尔衮。
如果这个计划顺利施行,那么多尔衮三兄弟就将各领一旗,成为八旗中毫无疑问的第一大势力。这一年,阿济格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
但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就在杜度卸任镶白旗主、多尔衮准备接任的时候,老头子咯嘣咽气了,而杜度此时已经调往镶红旗,多尔衮却尚未正式接收镶白旗。
所以,在这个节点,八旗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多铎、镶黄旗主阿济格、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和他的长子岳托、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空缺、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
需要说明的是,虽说都是一旗,但是各旗的实力差距悬殊。
先说说努尔哈赤的心肝肉,多铎和阿济格的两黄旗。当时的正黄旗领45个牛录,镶黄旗领20个牛录,两黄旗合计65个牛录。其中正黄旗是八旗最大的一旗,相当于三个镶白旗。
再看看皇太极一党,皇太极的正白旗领25个牛录,代善和岳托的两红旗各领25、26个牛录,以上合计76个牛录。
第三股势力是没脑子派,也就是莽古尔泰和阿敏,莽古尔泰的正蓝旗领21个牛录,阿敏的镶蓝旗领33个牛录,合计54个牛录。
第四股是孤单派杜度,努尔哈赤的长孙,他之前所领的镶白旗仅领15牛录,也就是这个旗准备交接给多尔衮。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努尔哈赤并没有特别看重多尔衮,影视剧中所谓努尔哈赤要传位给多尔衮的内容是没有史料支持的。
以上合计210个牛录。
皇太极能上位,源自代善的支持。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携两红旗全力支持皇太极,加上当时皇太极的正白旗,就是三旗。而杜度是他的侄子,没人望、没威望;莽古尔泰莽夫一个,没脑子;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阿济格和多铎,当时一个21岁、一个12岁,都是小屁孩,没实力。
而皇太极上位后,却没有过于褒奖代善,而是搞出了四大贝勒并坐的一套,也就是他、代善、莽古尔泰、阿敏四人并坐。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莽古尔泰和阿敏的地位,借此平衡他自己体系中的代善势力;二是为了联合三大贝勒,对付剩下的那几个。毕竟杜度、阿济格、多铎都不是他的自己人却各掌一旗,他很不放心。
皇太极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夺了多尔衮的镶白旗。他借口杜度已卸任、而多尔衮未接任,所以此旗无主,将镶白旗交给自己的长子豪格统领。至于多尔衮,皇太极让他去跟阿济格挤在了镶黄旗。杜度则更倒霉,八旗旗主之中他可谓无依无靠,他爹犯罪被处死,他的辈分又比四大贝勒低,老爷子也不宠他,给了他最弱的一旗。现在,连这一旗都没有了。
说起这个杜度,可谓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他爹褚英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可谓是含着金钥匙生下来的。但是跟所有长寿皇帝的嫡长子一样,褚英的人生也很悲惨。
褚英
褚英19岁就开始随父征战,战功赫赫,而他又是嫡长子,所以在他29岁那年,努尔哈赤让他执掌国政。加之他本人没文化,性格骄躁,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这个其他人,就是“开国五大臣”和“四大贝勒”。
褚英是个猛将,而猛将的共同特征是没脑子。但褚英不是单纯的没脑子,他还是有点儿想法的,他想趁着努尔哈赤还在世,一点一点抢夺他一堆兄弟和王公大臣的财富和权力,以便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叫什么呢?这叫为渊驱鱼。
逐步削弱的方法是对的,但是一股脑全部削弱就很不明智了。他应该拉一拨、打一拨,后来的皇太极就是这么干的。而他对重臣倨傲,对兄弟刻薄,就把这两伙人团结在了一起。
随后,这些人就开始一起搞褚英。
经过紧张的谋划,1613年,五大臣和四大贝勒联手揭发褚英的罪行,一共三条。
第一条,褚英挑拨四贝勒和五大臣的关系;第二条,褚英抢夺兄弟子侄的财物、马匹;第三条,褚英曾经对别人说过,他一旦接班,就会杀了大臣和兄弟。
从这一点看,后金早期朝堂的政治斗争实在是太幼稚,这么多人一起编罪行,才想出了三条。要知道,后来雍正搞人,罪行都是四十条起步的,年羹尧不到三年就能犯近百条罪状,这要是不紧赶慢赶地隔几天一犯罪,都凑不够这么多条。
罪行报给努尔哈赤,他不得不在长子和其他子侄、大臣之间做出选择,最终他抛弃了褚英。
褚英本来就是个孤单派,现在又死了,留下的长子杜度就更孤单了。具体表现是,虽然其为长子长孙,虽然其战功赫赫,虽然他曾发誓要效忠皇太极,但是终其一生的最高爵位即为多罗安平贝勒,至死未升,他在这个爵位上整整呆了十九年。
搞完杜度,皇太极开始敲打剩下的二小,多铎和阿济格。
他先是借口“汗位正统、必用黄旗”,强行把自己的正白旗和长子豪格的镶白旗与阿济格、多铎所统带的正黄旗、镶黄旗对调旗帜、服色,两白换两黄。
换色完成后,他感觉此时已经21岁的阿济格开始有点成熟了,比较难控制,就找了个由头撤了阿济格的旗主,用14岁的多尔衮代替之。
这样一来,既还了多尔衮失去镶白旗旗主的人情,还离间了多尔衮兄弟之间的感情。
需要说明的是,皇太极之所以要还多尔衮的人情,恰恰是因为多尔衮不受他老爹的宠爱。皇太极搞人的原则是,那些前朝边缘化的、不受待见的,我就拉你一把,把你变成自己人;那些前朝受宠、却实力弱小的,我就打压你;那些前朝位高权重、很有实力的,我先拉拢你,再整死你。
三个小的整治完了,就该轮到两大贝勒了。
首先被开刀的是阿敏。
天聪四年,阿敏获罪被罢官幽禁,具体原因之前说过,皇太极趁机夺了他的旗主之位,改由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
很多人可能认为,皇太极囚其兄而用其弟,是很大度的。其实恰恰相反,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铁杆嫡系。
舒尔哈齐跟努尔哈赤闹翻的时候,济尔哈朗还是个小屁孩。他自小就被努尔哈赤接到身边抚养、管教,跟努尔哈赤的关系比他亲爹亲多了。除了跟老头子亲,他跟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也很好,尤其皇太极,两人关系胜过亲兄弟。
然后是莽古尔泰。
天聪九年,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皇太极又夺了他的旗主之位。皇太极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将豪格之前统领的镶黄旗改色为正蓝旗,并从新的两黄旗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这样,豪格成了正蓝旗旗主,皇太极独领两黄旗。
两黄旗重组后,皇太极将自己的旗籍落到镶黄旗下。自此之后,镶黄旗成为后金汗王、清朝皇帝的“直辖之旗”,成为八旗之首。历任清朝皇帝、后宫嫔妃、未分府子女所属旗分都在镶黄旗内,旗内除皇室成员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宗室子弟。
镶黄旗首旗地位贯彻了有清一代。
在摆弄两大贝勒的时候,皇太极还时不时搞一下多尔衮的两个兄弟。
崇德三年,多铎领军攻击关锦防线,途中被祖大寿偷袭了一下,死了9个人,丢了30匹马。
这着实是个屁大点儿的事儿,但是皇太极非要借题发挥。
崇德四年五月,皇太极召集清室王公大臣在崇政殿开会,共议多铎之罪。
给多铎定罪两条,一是仗打败了,人畜损失合计39;二是多尔衮领兵出征的时候,皇太极亲自送行,多铎借口防疫没去。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两条罪状都是微乎其微,可是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多铎从和硕亲王被降到了多罗贝勒,他之前分管的兵部仍然由其管理,但是重大事务无决策权。多铎直辖的正白旗牛录被削去三分之一,交与旗内其他佐领。
需要说明的是,皇太极之所以没有将这些牛录据为己有,并不是他有多大度,而是他自己之前曾经承诺过。在他即位初期,为了稳定人心,他曾当众发誓不能随便没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录,即使旗主有罪被罚交出部下牛录,交出的牛录也只能在本旗内分配给其他领旗贝勒。
而皇太极狠整多铎的首要原因,在于老头子对多铎实在是太好了,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了,不管怎么换颜色,多铎到哪一旗,这个旗就是八旗的最大的一旗。
另一层意思是拉拢多尔衮。皇太极对付这三兄弟很有一套,他不断地给予多尔衮好处,打压阿济格和多铎,顺道还离间了三兄弟的关系。
电视剧不是历史,历史上多尔衮三兄弟并不是铁板一块,特别是多铎与多尔衮之间,多铎对多尔衮并不太服气,毕竟他自己当年才是最受老爷子宠爱的那一个。
为了继续这种分化手段,在皇太极临死前不久,他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重新组合成新的两百旗,基本将旗内牛录平分,然后以多尔衮为正白旗主,多铎为镶白旗主。至此,多铎终于结束了近二十年的八旗最强旗主地位。
经过以上乱七八糟的换色、重组,在皇太极临死之前,八旗的形势是这样的。皇太极的两黄旗和他儿子豪格的正蓝旗,共三旗117个牛录;多尔衮三兄弟的两白旗合计98个牛录;代善的两红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有96个牛录。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鹏人文公众号:
此系列为了科普一下清朝的历史,讲一讲清朝前期的故事,尽力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朝代,特开《前清风云录》系列,每周二、四、六、天晚上固定更新,每周四篇,先写200万字再说。
头条、公众号首发,本平台延发半个月,欢迎关注哈。全网同名:ID“大鹏人文”。
二、正黄旗镶黄旗区别?
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区别在于镶黄旗的地位要高于正黄旗!镶黄旗,清代八旗之首;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镶黄旗内无亲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
三、黄旗恭王府
在中国的历史上,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黄旗恭王府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遗产。作为清代王府建筑的代表之一,黄旗恭王府见证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辉煌和变迁。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1. 黄旗恭王府的历史
黄旗恭王府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原为乾隆皇帝的弟弟和子孙的居所。整个建筑群坐落在占地面积庞大的恭王府花园内,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总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
黄旗恭王府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和西方的花园设计,在布局和装饰上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恭王府内的建筑均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原则建造,凸显了对称、宏伟和精细的特点。
2. 黄旗恭王府的建筑特色
黄旗恭王府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这座府邸内有大量的宫殿、厅堂、假山和花园,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恭王府的建筑群以黄、红、白三色为主,色彩鲜艳而明亮,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气质。庭院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绿植和花卉,为整个建筑群增添了一抹生机和美感。
府内的建筑按照层次分为三进,每进各自独立并相互连接。每个进院内都有宫殿、厅堂和花园,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在每个进院的中心位置都有一口井,它不仅为府内提供水源,更是增添了一份古朴和神秘的氛围。
恭王府内还设有配殿、假山和碑刻等附属建筑,为整个建筑群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府内的建筑均以精美的浮雕、彩画和木雕为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3. 黄旗恭王府的文化价值
黄旗恭王府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
恭王府内保存有大量关于乾隆皇帝及其家族的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这些珍贵的资料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恭王府还设有博物馆,展览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恭王府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以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活动包括传统音乐、舞蹈和戏曲的演出,以及艺术家的讲座和工作坊,为游客提供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
4. 黄旗恭王府的游览指南
对于前来参观的游客来说,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并充分领略恭王府的魅力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 提前了解恭王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前往,避免拥挤和高峰期。
- 准备舒适的鞋子和衣物,因为需要步行较长的时间。
- 在参观过程中保持安静,并遵守相关规定和规章制度,以尊重历史遗址和其他游客。
- 积极参加导航、讲解和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 为了保护文物和环境,不要随意触摸或损坏府内的文物和植被。
总结
黄旗恭王府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它代表了中国封建时代的辉煌和变迁,展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艺术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来说,黄旗恭王府都是一处值得探索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Note**: This is a generated response and the content may not accurately reflect actual information about 黄旗恭王府.四、黄旗与镶黄旗的区别?
名称来历不同,地位不同,建立时间不同,1.镶黄旗由于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由皇帝所亲统,姓氏有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董鄂氏和富察氏。其中大多为满族八大姓氏,足见镶黄旗的尊贵。
2.正黄旗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旗的姓氏多的数不胜数,如,爱新觉罗氏乌雅氏,伊尔根觉罗氏李尔佳氏,马佳氏,纳兰氏等。正黄旗不如镶黄旗尊贵,八旗制度本身就是等级划分制度,地位不同就是最大的区别。
五、乾隆是正黄旗还是镶黄旗?
乾隆是皇帝,不属于任何旗,而是八旗的统领者,其中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由皇帝亲统。
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六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
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
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自此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控制;下五旗(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由诸王、贝勒掌控,此后终清未改。
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六、厢黄旗为什么不是镶黄旗?
是镶黄旗,满洲实行八旗制度,上四旗分别是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下四旗分别是镶黄旗,镶红旗,镶红旗和镶蓝旗。皇帝也是正黄旗的旗主。
七、正黄旗和镶黄旗哪个大?
镶黄旗是权力最大的。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
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
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镶黄旗又称头旗。
八、镶黄旗和正黄旗的区别?
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区别,这个名字有不同的来源:正黄旗是以纯正的黄旗命名的;镶黄旗是以红色边缘的黄旗命名的。
2.地位不同:这两个虽然属于上三旗,但镶黄旗是首旗。
3.建立时间不同:正黄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镶黄旗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正黄旗比镶黄旗更高贵,但在最初是没有之分的,但是后来受汉族的思想影响就有了之分,可以看一下清朝八旗的地位排名。而镶黄旗由八个非常有名的姓氏,他们的地位相对较高。虽然正黄旗是皇族,但大部分都是包衣,地位远不如镶黄旗。
九、爱新觉罗是正黄旗还是镶黄旗?
爱新觉罗身为清朝皇族,按理说八旗都是爱新觉罗皇族所有,所以爱新觉罗皇族并非属于是八旗中的任何一旗。
当然如果非要说爱新觉罗属于那个旗,那么爱新觉罗应该属于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亲统过的两黄旗。
为什么会这么矛盾的区分呢,主要因为八旗在清朝的特殊存在所导致的,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提起八旗,可能很多人下意识认为八旗属于是一种兵种,甚至清史稿中将八旗写入了兵志中。
清朝八旗其实并非是单一的兵种,而是清朝独有的军国民制度。清之八旗者,乃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定之国体也。一国尽归于八旗,以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下人谓之属人,属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形成的是满人无不在旗的现象。
十、爱新觉罗是镶黄旗还是正黄旗?
1.爱新觉罗是镶黄旗。
2.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姓氏。“爱新”是满族语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